唯优公文网 - hanzhu666.com 2024年12月23日 02:58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心得体会7篇

作者: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05-27 18:54:04

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心得体会7篇

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心得体会篇1

  “欧洲的脱贫方法是,若你的工资少于最低工资,便去社会福利部领取补助金,中国的脱贫工程是更加完整的一套计划,带领民众走出贫穷,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未来,这是一种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参考。”

  在昨晚(6日)播出的TVB扶贫纪录片《无穷之路》中,广西乍洞村扶贫干部的“洋助理”Nico如此描述他眼中中国扶贫的不同。

  昨天播出的这一集也是《无穷之路》的最后一集,谈及本次拍摄过程中的感受,主持人陈贝儿如此表示,"我事前真的没有预料到,在扶贫如此大的国家政策下,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悬崖村遇到的小伙很高兴地说,现在终于不用走2000多级天梯了,天敌变成楼梯了……这次旅程我们探访了很多贫困人口,我看到他们脸上都是很快乐、很满足的笑容。”

  《无穷之路》 共12集,此前,陈贝儿已经“带领”观众细致地看到了各种脱贫故事,在昨晚播出的最后一集中,摄制组来到了河池市刘三姐镇乍洞村。

  乍洞村处于大石山石漠化地区,土壤贫瘠,可耕种的土地十分稀少。于此同时,由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乍洞村的交通状况堪忧,2016年,屯和屯之间几乎没有像样的道路,全村182户中,有101户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但到了2020年,这里已经顺利实现脱贫。

  今年3月,乍洞村脱贫攻坚过程中一名“特别”人物经央视报道后曾引发热议,他就是驻村干部谢万举得力的“洋助理”——来自卢森堡的Nico,Nico原本是卢森堡的一名警察,从2018年开始成为了广西乍洞村脱贫攻坚战的志愿者。

  面对央视的镜头,Nico曾呼吁全球各地人来中国看看,“西方人普遍有一种印象,中国都是大都市,中国特别富有。但也有一些西方媒体说,中国人民非常贫穷,中国政府才拥有一切。我说来吧,来看看中国政府为贫困人民付出了多少,亲眼看一看,你就会明白。”

  谈及第一次到乍洞村的情景,谢万举和Nico都记忆犹新。谢万举记得,第一次走到群众家去,他们住的是矮小的泥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看他们穿的衣服,好像都10几天没有洗一样,生活、生产都是靠肩挑、马驮,“看到他们的生活,才让我更加努力,要改变他们的现状。”

  Nico来自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卢森堡大公国,他说,“(当时有人)告诉我中国政府有一个扶贫工程,我不懂什么是贫困,但当我走进村民的泥房,我看到了。”当主持人追问其看到了什么时,他说“Nothing(什么都没有)”。

  乍洞村原本种植玉米等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作物,谢万举记得“(大家)种的玉米都不够山上的猴子吃”,后来决定带领大家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百香果,经历两年的耕耘,2018年,百香果终于有了收成,就是在这一年,“最佳拍档”走到了一起。

  河池市人民政协官网也发布过两人合作的动人故事: 从2018年到2020年的两年间,谢万举与Nico一起走访贫困户、帮助村民采收成熟的农产品,干得有模有样,完全融入了乍洞村群众的生活中。Nico发现当地村民还在使用镰刀割草、铁锹挖坑,还自掏腰包1.2万元购买割草机、钻孔机。

  面对TVB的镜头,谢万举还讲述了两人更为艰辛的一段合作经历。乍洞村100多户分布在14个屯居住,屯与屯之间没有路,国家给这里的人提供了易地搬迁安置房,但总有一些人不愿意搬走,而他们只能通过挑着农产品走7、8里路出村售卖的方式来维持日常生活。

  在这几个屯之间修路,初步估计要花费40万。谢万举和Nico二人就去参加那种“公益跑”赚钱,加上民众自筹,Nico的家人也捐了钱,终于筹够了钱。后来,为了节约成本,他们一度自己上手徒手修路……

  回忆这段经历,谢万举只是说,“想要给剩下的村民‘杀’出一条血路”。

  陈贝儿透露,自己来到这里之前也听过Nico的故事,“起初听他们说,这里有一个外国人在扶贫的时候,以为是剧情,来到这里认识了Nico之后,有一天遇到大雨,(摄制组)大家都在想着如何保护器材,Nico说,‘不知道婆婆的菜怎么样了’,当时,能感受到他是真心为村民担心,这一点事令人感动。”

  为什么会选择广西来扶贫呢?Nico直言,中国的脱贫工程是更加完整的一套计划,带领民众走出贫穷,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未来,这是一种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参考。他同时表示,这里给了他很大的满足感,让他很快乐。

  从无路到有路、从种植玉米到种植百香果并非乍洞村脱贫攻坚的全貌,摄制组还带领大家了解了这里养殖业的变化,谢万举在带领大家搞完农业后,也带领大家搞起了牧场——养牛,这种方式又帮助了几十户人脱贫。大家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留在村里的养蚕户介绍,“以前养蚕都得挑出去卖,现在有了路,他们可以进来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乍洞村顺利脱贫。

  讲述到这里,乍洞村的故事讲完了,纪录片拍摄的时候,谢万举正好要调离乍洞村,回到县城工作,当主持人陈贝儿再次问及其几年间的感受时,他不禁眼睛红了,“这片土地花费了我太多太多的经历”,而他觉得唯一的亏欠是自己的孩子。

  当谢万举说完这些话,镜头一转,是这样一段话,“精准扶贫8年,全国有300多万像谢万举这样的扶贫书记,驻村路上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血汗,有些甚至还付上了生命,据统计,全国有1800位扶贫干部、书记,因为天灾、意外或者劳疾死亡。”

  配合着这句话,是一个个年轻的身影只身走向贫困地区的画面,他们步履不停,从未放弃。

  在这些的画面中,《无穷之路》收官,谈及拍摄过程中的感受,陈贝儿表示,“我事前真的没有预料到,在扶贫如此大的国家政策下,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悬崖村遇到的小伙很高兴地说,现在终于不用走2000多级天梯了,天敌变成楼梯了,四层便可以了,他还说,以前上学走山路要走3、4个小时,现在女儿走三四分钟到村口便可以上学了,这次旅程我们探访了很多少数民族,很多贫困人口,我看到他们现在脸上都是很快乐、很满足的笑容。”

  此前,陈贝儿曾表示,自己未来想带自己的朋友组一个“无穷之旅旅行团”,来内地旅游,她也希望香港观众看完节目后能亲身去探寻,这条“无穷之路”应该由港人自己去感受和认识。

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心得体会篇2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决胜脱贫攻坚战就如同射箭,唯有盯紧目标、全力以赴、持之以恒,方能让“箭”正中靶心。

  思想上绷紧弦。截至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仍没有脱贫,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扶贫干部们,切不可在这临门一脚的紧要关头,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唯有以必胜的信心、一鼓作气的决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方能将“硬骨头”啃下,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对于已经脱贫“摘帽”的地区,党员干部也不能掉以轻心,“躺在功劳簿上睡觉”,需进一步调查了解以脱贫群众的生活现状,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脱贫成效。

  目标上瞄准靶。“箭”最终能否正中靶心,关键在于“精准”二字。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当前,没有脱贫的大都是条件比较差、基础比较不好、贫困程度比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要根据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做好做实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子上,拔掉穷根子。同时要注重扶贫扶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他们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和干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落后命运。

  行动上拉满弓。“箭”要射得远、射得中,必须拉满弓。如何来拉满弓呢?要肯花大力气、下苦功夫,要像80后“白头干部”李忠凯等扶贫干部般脚上沾满泥土,做到讲农民话、吃农家饭、做农家事,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为贫困群众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致富路子。要用真心、动真情,学习“扶贫之花”黄文秀,设身处地为贫困户着想,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为群众解决实际的困难,让贫困群众获得真正的实惠、感受到真实的变化,从而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心得体会篇3

  回溯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撑起民族脊梁,历经雨雪风霜,消灭魑魅魍魉,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一次开天辟地的历史变革。在仿若昨日召开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向全国各族人民许下空前绝后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话语掷地有声。2020年,脱贫攻坚战到了决胜之时,也到了最吃紧的时刻,新时代青年更要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警惕畏难思想、克服厌战情绪,以“弱鸟先飞、水滴石穿”的坚定信念一往无前,怀抱“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勇立潮头。

  青年是时代的见证者。四年来,脱贫攻坚战果丰硕、捷报频传,中国即将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消灭绝对贫困的国家,谱写人类减贫史上的华彩篇章。身处这样伟大的时代,新时代青年应该用奋斗浇筑梦想,用梦想点燃生命,勇做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青年是时代的开拓者。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英雄们,从荒漠边陲到北国苍穹,从三伏盛夏到数九隆冬,他们用青春书写悲壮,用热血铸就担当,用生命践行了薪火相传、奉献牺牲的初心和使命,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为后来者们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青年是时代的守望者。前人踏浪而行,披荆斩棘,方开创出这繁华盛世。新时代青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珍贵成果,志存高远,百炼成钢,把个人理想融入祖国梦想,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扛起历史使命,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锐意进取,坚实的迈出每一步,走好最后一公里。

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心得体会篇4

  陈贝儿对于祖国内地的普通观众来讲之前比较陌生,而自从8月21日她和她的团队的一部纪录片《无穷之路》第一集播出之后瞬间让内地观众熟知,而且由她主持的这档纪录片获得了豆瓣评分9.5分的超高分,必定会成为2021年的一匹黑马奔腾而出。这部《无穷之路》是陈贝儿团队耗时3个月,在国内曾经是最贫穷的多个地方辗转千里,穿越了6个省份的的崇山峻岭,荒漠戈壁,去感受这些曾经被国际组织断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翻天覆地变化,这一切都来自伟大祖国的脱贫攻坚战役所取得的成就。

  这档节目一经播出便取得了非常热烈的反响,尤其是在香港观众中引发了无比的震撼。无论内地还是香港的观众都被祖国大好河山那壮丽秀美、险峻的风景所吸引,被国家扶贫事业的伟大成就所震撼与感动。很多香港网民在节目下方留言,一方面对陈贝儿团队的辛勤付出为大家带来这样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让广大香港市民知道了国家如何开展脱贫攻坚举措为人民谋福祉表示感谢;另外一方面也是为陈贝儿团队不辞辛劳艰险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其实,对于脱贫攻坚来讲内地的观众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参与其中,有的是被脱贫的人员,有的是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人员。除了亲身经历还经常在电视、手机等新闻媒体报道中有所了解。但是对于香港市民来讲则不一样,毕竟香港和内地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和政治体制是有区别的。如果把内地制作的脱贫攻坚的纪录片直接在港媒播出,因为拍片的视角不一样,观众的感受也不一样,未必会有一个好的理想效果。

  《无穷之路》是她们四人小团队(女主持+女监制+两位男摄影师)以全新的视角走了一遍脱贫之路。他们从南方开启了探寻脱贫之路,一路向北,走过大西北,踏上戈壁滩大沙漠,最后达到川藏高原。四人足迹踏遍广西丶贵州丶云南丶四川和宁夏共六省。一路走来,路很长,也很险,但是每一站都有不一样的发现和感受。

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心得体会篇5

  “欧洲的脱贫方法是,若你的工资少于最低工资,便去社会福利部领取补助金,中国的脱贫工程是更加完整的一套计划,带领民众走出贫穷,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未来,这是一种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参考。”

  在昨晚(6日)播出的TVB扶贫纪录片《无穷之路》中,广西乍洞村扶贫干部的“洋助理”Nico如此描述他眼中中国扶贫的不同。

  昨天播出的这一集也是《无穷之路》的最后一集,谈及本次拍摄过程中的感受,主持人陈贝儿如此表示,"我事前真的没有预料到,在扶贫如此大的国家政策下,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悬崖村遇到的小伙很高兴地说,现在终于不用走2000多级天梯了,天敌变成楼梯了……这次旅程我们探访了很多贫困人口,我看到他们脸上都是很快乐、很满足的笑容。”

  《无穷之路》 共12集,此前,陈贝儿已经“带领”观众细致地看到了各种脱贫故事,在昨晚播出的最后一集中,摄制组来到了河池市刘三姐镇乍洞村。

  乍洞村处于大石山石漠化地区,土壤贫瘠,可耕种的土地十分稀少。于此同时,由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乍洞村的交通状况堪忧,2016年,屯和屯之间几乎没有像样的道路,全村182户中,有101户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但到了2020年,这里已经顺利实现脱贫。

  今年3月,乍洞村脱贫攻坚过程中一名“特别”人物经央视报道后曾引发热议,他就是驻村干部谢万举得力的“洋助理”——来自卢森堡的Nico,Nico原本是卢森堡的一名警察,从2018年开始成为了广西乍洞村脱贫攻坚战的志愿者。

  面对央视的镜头,Nico曾呼吁全球各地人来中国看看,“西方人普遍有一种印象,中国都是大都市,中国特别富有。但也有一些西方媒体说,中国人民非常贫穷,中国政府才拥有一切。我说来吧,来看看中国政府为贫困人民付出了多少,亲眼看一看,你就会明白。”

  谈及第一次到乍洞村的情景,谢万举和Nico都记忆犹新。谢万举记得,第一次走到群众家去,他们住的是矮小的泥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看他们穿的衣服,好像都10几天没有洗一样,生活、生产都是靠肩挑、马驮,“看到他们的生活,才让我更加努力,要改变他们的现状。”

  Nico来自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卢森堡大公国,他说,“(当时有人)告诉我中国政府有一个扶贫工程,我不懂什么是贫困,但当我走进村民的泥房,我看到了。”当主持人追问其看到了什么时,他说“Nothing(什么都没有)”。

  乍洞村原本种植玉米等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作物,谢万举记得“(大家)种的玉米都不够山上的猴子吃”,后来决定带领大家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百香果,经历两年的耕耘,2018年,百香果终于有了收成,就是在这一年,“最佳拍档”走到了一起。

  河池市人民政协官网也发布过两人合作的动人故事: 从2018年到2020年的两年间,谢万举与Nico一起走访贫困户、帮助村民采收成熟的农产品,干得有模有样,完全融入了乍洞村群众的生活中。Nico发现当地村民还在使用镰刀割草、铁锹挖坑,还自掏腰包1.2万元购买割草机、钻孔机。

  面对TVB的镜头,谢万举还讲述了两人更为艰辛的一段合作经历。乍洞村100多户分布在14个屯居住,屯与屯之间没有路,国家给这里的人提供了易地搬迁安置房,但总有一些人不愿意搬走,而他们只能通过挑着农产品走7、8里路出村售卖的方式来维持日常生活。

  在这几个屯之间修路,初步估计要花费40万。谢万举和Nico二人就去参加那种“公益跑”赚钱,加上民众自筹,Nico的家人也捐了钱,终于筹够了钱。后来,为了节约成本,他们一度自己上手徒手修路……

  回忆这段经历,谢万举只是说,“想要给剩下的村民‘杀’出一条血路”。

  陈贝儿透露,自己来到这里之前也听过Nico的故事,“起初听他们说,这里有一个外国人在扶贫的时候,以为是剧情,来到这里认识了Nico之后,有一天遇到大雨,(摄制组)大家都在想着如何保护器材,Nico说,‘不知道婆婆的菜怎么样了’,当时,能感受到他是真心为村民担心,这一点事令人感动。”

  为什么会选择广西来扶贫呢?Nico直言,中国的脱贫工程是更加完整的一套计划,带领民众走出贫穷,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未来,这是一种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参考。他同时表示,这里给了他很大的满足感,让他很快乐。

  从无路到有路、从种植玉米到种植百香果并非乍洞村脱贫攻坚的全貌,摄制组还带领大家了解了这里养殖业的变化,谢万举在带领大家搞完农业后,也带领大家搞起了牧场——养牛,这种方式又帮助了几十户人脱贫。大家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留在村里的养蚕户介绍,“以前养蚕都得挑出去卖,现在有了路,他们可以进来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xx年,乍洞村顺利脱贫。

  讲述到这里,乍洞村的故事讲完了,纪录片拍摄的时候,谢万举正好要调离乍洞村,回到县城工作,当主持人陈贝儿再次问及其几年间的感受时,他不禁眼睛红了,“这片土地花费了我太多太多的经历”,而他觉得唯一的亏欠是自己的孩子。

  当谢万举说完这些话,镜头一转,是这样一段话,“精准扶贫8年,全国有300多万像谢万举这样的扶贫书记,驻村路上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血汗,有些甚至还付上了生命,据统计,全国有1800位扶贫干部、书记,因为天灾、意外或者劳疾死亡。”

  配合着这句话,是一个个年轻的身影只身走向贫困地区的画面,他们步履不停,从未放弃。

  在这些的画面中,《无穷之路》收官,谈及拍摄过程中的感受,陈贝儿表示,“我事前真的没有预料到,在扶贫如此大的国家政策下,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悬崖村遇到的小伙很高兴地说,现在终于不用走2000多级天梯了,天敌变成楼梯了,四层便可以了,他还说,以前上学走山路要走3、4个小时,现在女儿走三四分钟到村口便可以上学了,这次旅程我们探访了很多少数民族,很多贫困人口,我看到他们现在脸上都是很快乐、很满足的笑容。”

  此前,陈贝儿曾表示,自己未来想带自己的朋友组一个“无穷之旅旅行团”,来内地旅游,她也希望香港观众看完节目后能亲身去探寻,这条“无穷之路”应该由港人自己去感受和认识。

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心得体会篇6

  勿延誉归己,勿诿过于人,勿徇私废公,勿贪渎纵欲。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2022《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范文合集2篇。

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心得体会篇7

  “家常菜”中的“酸味”,渗透出扶贫干部工作的辛酸。“哎呀,为啥子他屋头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政策,我为啥子一样都没有享受啊,我不管反正我也要享受。”这样的情景扶贫干部已经司空见惯,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要应对一线的扶贫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政策的刚性约束往往会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有时候为了把一个政策给老百姓讲懂、讲通,可能会多次上门解释还得不到理解,“心酸”劲顿时涌上心头。他们还要面对父母的老去,孩子的成长自己却没有时间照顾,心中的辛酸苦楚可想而知。

  “家常菜”中的“甜味”,浸润出扶贫干部工作的甘甜。“同志,谢谢你的帮扶,今年我养了几十桶蜂蜜,种植了几十亩中药材,收成都还不错,我没啥送的,送你几斤蜂蜜”。看到这样的情景,每一位扶贫干部都很激动,有的甚至喜极而泣,自己的帮扶工作终于有了成效,顿时所有的辛酸都抛掷脑后。扶贫干部在走访帮扶过程中,与贫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同劳作、拉家常、谋产业、谈未来,这是多么和谐的“一家人”,试问会有谁觉得扶贫工作辛苦?蜂蜜虽甜,但最甜的不过人心。

  “家常菜”中的“苦味”,折射出扶贫干部工作的艰辛。“你看,镇扶贫干部又来我家了,我家不通公路,只能靠走路,路虽然远,但他们每个月都坚持来一两次”“你们要找哪位同志,最好是晚上来找他,白天他都在村里”,诸如类似的情景不胜枚举。脱贫攻坚工作苦不苦——苦,最苦的莫过于扶贫干部,夏天走在37度的田间地头,在蚊虫肆掠的林中穿梭;冬天在零下几度的河水中赤脚过河,在冰天雪地中徒步前行;晚上不到12点以后绝不休息,饿了就吃方便面,只为让贫困户的信息精准,再精准;通宵达旦的开会研究解决贫困户的困难的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获全胜,绝不收兵”。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消除贫困的战争,奋斗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有的甚至奉献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们仍然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家常菜”中的“辣味”,品尝出扶贫干部工作的责任。“你们俩先别吵了,大家都是为了扶贫工作,你这样做有道理,他那样做也没有错。”“请你把这份责任书签一下。”这样的场景在开会的时候经常出现,不是因为两个扶贫干部的关系不好,争吵的目的都是为了早点给困难群众解决问题,有时候会为了一个解决方案争得面红耳赤,火药味十足。为了将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向下层层压实责任,签订责任书是落实各项工作的必要之举,特别是遇到棘手的问题,更是有不少扶贫干部签订“辣味”十足的责任书,势要迎难而上。

  “家常菜”中的“咸味”,掂量出扶贫干部工作的分量。一道菜的好坏不在于菜品有多么华丽,而在于是否合口味。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有的扶贫干部没掂量扶贫工作的分量,随意添加“佐料”,导致“家常菜”无人落筷。“你今天必须把这个算账明细表给我签了,你不签也得签,签也得签”。这样的情景出现的几率应该很低,有的扶贫干部在基层开展工作不注重方式方法,缺乏和老百姓打交道的经验方法,一味的讲求工作效率;殊不知这样会适得其反,不仅工作开展不了,还可能有损党员干部形象。扶贫工作需要“掌勺人”掌握好盐的分量,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炒出合干部群众口味的“家常菜”,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赞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相信经过成千上万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贫困群众将摘掉“贫困”帽子,在2020年同全国人民一起步入小康社会。最后用一句诗送给所有奋斗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工作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关文章:

Top